哈尔滨市“现代农业之都”建设要点与对策建议-焦点精选

来源:冰城+ 时间:2023-05-17 22:07:14

矫江 市决咨委委员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总农经师 研究员

背景

我国现代农业呈有规律发展趋势。一是生产区域化,农业生产向气候适宜区集中。二是发展多元化,建立“大食物”和“大农业”生产理念,全面开发利用国土资源,提高国土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。三是经营产业化,由“原字号”生产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,生产“终端消费品”,打造知名品牌,提高产品附加值。


【资料图】

思路

坚持“问题导向”,扬“资源和科技”之长,避“气候和区位”之短,应牢牢把握推动“三农”工作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目标。

提升粮食生产能力。以提高作物单产水平为重点,系统解决保护黑土地和轮作生产等复杂问题,实现现代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。

拓宽农民增收渠道。引导农民向其他种植和养殖业转移,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,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。

实现乡村全面振兴。把发展现代农业与“产业兴旺”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、留住和吸引人才、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。

助推建设经济强市。建设包括“产前产中产后”工业在内的产业集群,把原字号农业生产转变为可以增加税收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“工商业”,推动县域经济发展。

重点

突出重点建设“产业、生产和经营”三个体系,在抓好“绿色农业”和“质量农业”的基础上,重视差异化,扬长避短,突出重点。

一是突出主粮作物,创造高产典型。以三大作物为主,以创造高产典型为目标发展现代农业。把“保护黑土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”等单项技术,组合纳入“创造高产典型”中,形成综合生产模式,创造引领全省发展的样板。

二是依据资源类型,建设养殖基地。以实现“六化”为目标,按耕地资源和养殖类型建设养殖基地,实现“人畜分离”和扩大养殖规模目标。

三是以保护地为主,发展菜类产业。重视高标准保护地生产,提高产量和质量,延长本地鲜菜供应期。

四是发展农产品加工,建设产业集群。坚持招商引资和大众创业并举,实现“大中小微”企业同步发展和主副产品全部吃干榨净。

五是规划乡村发展,实现城乡一体化。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,确保留住和吸引农村实用人才,实现“生产发展、农民增收、企业增效和政府增税”。

建议

发展现代农业,建设“现代农业之都”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,要以改革和创新贯穿始终。

1.适应形势变化,转变农业发展理念。粮食生产向大食物、数量农业向质量效益农业、原字号生产向三产融合、农民增收由高产增收向拓宽增收途径转变。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,增强“敢为天下先”创新发展理念,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标发展现代农业。

2.成立领导机构,协调职能部门作用。成立由市领导牵头,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“现代农业之都”建设领导小组,做好顶层设计以及与其他“六大都市”建设的协调发展工作,统领和指导相关职能部门,在“技术推广、产品加工和农民培训”等领域,有效发挥职能作用,确保建设稳步发展。

3.引导全民创业,建设各类产业集群。招商引资和大众创业同步,做大现有企业,发展产业集群。乡村“种养生产合作社”应向“产加销一体化”发展。鼓励乡村合作组织和个人与科研院校结合,创办科技型小微企业,发挥双方优势,走不断积累做大做强发展的道路。

4.抓好典型示范,发挥资金导向作用。应把握用好政府项目投入资金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。对影响大的产业项目,市级政府应争取国家立项支持。转好各级各类典型,发挥试验示范效果。

5.做好职业培训,创新完善体制机制。整合哈市农科院、市县推广中心和农广校资源,建设“市县乡三级培训基地”。以哈市师资为主,建设主体“师资队伍”。争取把各项惠农资金按比例用于科技培训,保障培训资金,根据本地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对农民全面培训和长期培训。

6.完善决策机制,确保建设稳步发展。针对建设任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,建议组建“发展研究会”。定期组织开展“专题学术研讨”,对重大难点问题开展“调查研究”,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。对项目资金投入,建立分级论证制和效果问责制,注重发挥“哈尔滨市决策咨询委员会”的咨询论证作用。

哈尔滨日报记者 张焱整理

编辑: 牛显达

X 关闭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亚太经济网版权所有  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11   联系邮箱: 562 66 29@qq.com